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>技术 > 正文

【焦点热闻】把农业当事业 庄稼汉老鲁“慧”种田

来源:人民网 时间:2023-05-18 11:09:10

一株水稻,在整个生长周期,什么时候该施肥、什么时候该灌溉、什么时候又到了开镰收割的季节……不再单纯依靠经验,而是通过会议室里的一块大屏,直接给出了答案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省工省力又省心,关键是还能实现稳产增收,平均一亩地算下来,能达1200斤。这样的水稻究竟是如何种出来的?智慧农业的加持,功不可没。

鲁世平在车间查看低温碾米机。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

其实,这要放在两年前,鲁世平和大多数村民一样,心中是个大大的问号。

今年57岁的鲁世平,是广德市新杭镇牛头山社区村民,打小因为家中兄弟姊妹多,又赶上分田到户,初中毕业后,就跟在父亲后头,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生活。

1993年,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,有着经济头脑的老鲁,便在家门口开办了一家小型粮食加工厂。“我们牛头山紧挨长广矿区,虽然自家地不多,但收购村民水稻,然后加工销售,效益比种地要强。”老鲁回忆道,量不大,但不愁销。

渐渐地,粮食加工厂在矿区的名气不胫而走。这也为老鲁今后把农业干成职业,埋下了伏笔。

2004年,升级大米加工设备;2014年,流转农田1500亩,从耕种收到加工一体化发展,并引进烘干设备;2016年成立专业合作社,购进拖拉机、插秧机、收割机,开始搞社会化农事服务;2019年,注册成立广德世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……

在农业这条路上,老鲁深耕细作,不断发展壮大。弯腰弓背、挥汗如雨的农忙,已经成为过去式。

2022年,随着农业逐步发展,老鲁开始了农业种植的新探索:智慧看板。“自从装上了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、农情环境数据智慧监测系统,土地实现远程可视化,昔日农田仿佛‘装’上了大脑。”老鲁说。

种田对于他而言,不再是年轻时候的“早起五点半,归来满天星”,而是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,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、智能预警、智能决策、智能分析,大棚里的湿度、温度,田间地头的风力、虫害,一块屏幕就可以一目了然。

广德世平生态农业的大米加工车间。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

“上了智慧农业项目后,加工厂旁边的650亩农田只需几个人,就能管理得井井有条,不但可以通过监测技术收集田间数据,还能监测水稻在各个农时节点的生长情况。”老鲁自豪地说,不论是水稻,还是小麦,产量和品质都有保障,销路也不愁。

生产作业可视化、设备运行智能化、产量产值数字化。在老鲁看来,实现智慧化,种地更轻松,这并非一句广告词,而是智慧农业对“谁来种地、怎么种地、如何种好”的有力回答。

“从春耕到秋收,我们可以实现全天候、全过程智能化生产作业模式,为粮食稳产、高产奠定了基础。”老鲁说,得益于数字化的推广应用,如今种上1200亩地不但轻而易举,而且粮食损耗率也大大降低。

都说农业是老天赏饭吃,老鲁却不这么认为。他说,农业不能急于求成,讲求的是细水长流。好的耕地、好的技术,加上好的政策,农业大有文章可做,也让他意识到,科技强农、机械强农越来越重要。

这不,今年老鲁又投入200多万元,用于精米加工产线附属设备的升级,打造无尘车间。

深耕农业30多年,让老鲁见证了农业生产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一路走来,从粮食种植到社会化服务,从粮食收购到粮食加工,从粮食烘干到品牌建设,老鲁真正把农业干成了事业。如今的世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在他的精心打理下,已经成了广德市的明星企业,昔日的“汗水农业”正变为高产高效的“智慧农业”,乡村振兴也更显“科技范儿”。

眼下,田间麦浪翻滚,再过上一周时间,就到了小麦收割的季节。“利用新技术、互联网思维赋能农业,我们的饭碗就能端得更牢更稳。”看着金灿灿、沉甸甸的麦穗,老鲁信心笃定。

(责编:关飞、李阔)

标签:

最新新闻:

新闻放送
Top